城市历史:察里津,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

察里津1589-1925

伏尔加格勒建于1589年,那时称为察里津。起初察里津是俄罗斯南疆的军事要塞。1664年,第一个石材建筑在此出现。要塞曾多次遭到农民起义军的侵袭。1608年,城市建起第一座石头砌成的教堂 — 先驱圣约翰大教堂。20世纪30年代末这座教堂被破坏,90年代又重新在原地恢复建成。

有一个有趣的历史事件:彼得大帝曾三次到达这里。据历史记载,彼得一世曾亲自设计察里津要塞的方案。彼得大帝赠予市民自己的手杖和帽子,至今它们仍保存在州立地方志博物馆。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努力下,1765年,在察里津和察里津县出现外国移民,这些外国移民享有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察里津南部三十公里处的萨尔帕河口,德国摩拉维亚教派信徒建立了城市 — 伏尔加河畔萨列普达。在短期一段时间内这座城市变成富裕的移民区,这里发展芥末,布匹加工业和其他手工业。

通往顿河畔卡拉奇和格里亚济的铁路线分别于1862年和1872年开通,这带来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察里津成为里海、黑海、高加索以及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

1913年,察里津县的人口达到137000人,超过许多省城的人口数量。这一时期住房、厂房、社会娱乐场所、医院、学校和酒店等大量建成。

1925410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将察里津改名为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1925-1961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格勒是国家最快速发展的城市之一,当时人口大约480000人。在战前年代,苏联实施工业化,斯大林格勒发展成为国家强大的工业中心。城市的产量在伏尔加河沿岸居第二位,在全俄占据第四位。斯大林格勒在国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的发展前景也相当可观。

但一切都让战争中断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重的战役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在战争期间城市全部区域几乎完全被摧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住房被烧毁、破坏。战后城市就像一片废墟,但斯大林格勒已从废墟中重建起来。

战争结束后,在苏联政府工作会议上提出关于重建城市的不切实际的问题。据估计,即使建设一座新城市也比修复一座被毁的城市要便宜。有人提议在高于伏尔加河约10公里处建设斯大林格勒,而在原先城市所在地建一座露天博物馆。但斯大林坚决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恢复这座城市。1943年3月,开始恢复重建工程。

建筑师尽量在建筑外观上反映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的英雄伟绩。由此可看到50年代建筑的宏伟精美。在战后多年的建设中,斯大林新古典主义式建筑风格走进历史。丰富多样的建筑细节、装饰元素给人以一种满怀激情的背调。

1961年11月10日,决定将斯大林格勒州改称伏尔加格勒州,城市斯大林格勒改称伏尔加格勒。有趣的是,改称方案曾多种多样 — 格罗伊斯克,博戈罗茨克,伏尔加河畔列宁格勒,赫鲁晓夫斯克。在1961年11月15日发行的《伏尔加格勒真理报》中这样解释城市新名称:《位于伟大的河流旁的城市的名字和河畔坐落着英雄城市的河流的名字应该结合在一起》。

今天的伏尔加格勒

伏尔加格勒是一座有着浓厚历史的英雄城市,也是区域发展中的工业中心。它是一座魅力无穷的旅游城市,这里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古迹,自然风光和建筑名胜。城市人口100多万。主要人口为俄罗斯族,这里还居住着亚美尼亚人,乌克兰人,鞑靼人,阿塞拜疆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沿着伏尔加河自北向南分布着8个城市行政区:拖拉机厂区,红十月区,中央区,捷尔任斯基区,沃洛什洛夫区,苏维埃区,基洛夫区和红军区,各区最开始建设是作为工业体的工人居住地。

城市的经济和工业潜能在区域和国家整体上都发挥重要作用。最高度发展的领域是石油和金属加工业,化工和食品工业,汽车和船舶制造业。

伏尔加格勒也是一个大的教育中心,市内有6所高校和几个职业学校。大学生在城市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每年伏尔加格勒的大学生参加各种大型的教育论坛,例如;《大学生之春》,在重大社会活动(包括2014年索契冬奥会)中担任志愿者,在青年议会框架下组织青年政治活动。